神马影院在线,男女一边摸一边做爽爽电视 ,活大器粗np高h一女多夫,日本熟女

手機掃一掃

【陜鋼故事】追溯前輩足跡 聆聽鋼鐵故事
發布日期:2018-06-28    作者:賈育紅    
0

我非常榮幸的參加了龍鋼公司組織的老職工座談會,聆聽了老職工、老干部講述建廠初期艱苦奮斗的感人故事,很多情節同今天現代化的生產裝備、生產模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很多細節讓我們這些年輕人感到不可思議,內心非常震撼,也非常感動,前輩們吃苦耐勞、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是龍鋼從一個五小企業發展成現代化鋼企的精神支柱、燎原之火。

“空白”的生產基礎

1957年,龍鋼的奠基者們從零開始,16名經過政審、學歷、體檢等嚴格選撥的青年骨干遠赴四川學習煉鐵技術,從最基本的砌磚建爐技術學起,學成回來后親自動手建起了第一座2.5m3小土煉鐵爐。195871,飽含著智慧和汗水的第一爐鐵水緩緩流出,向黨的生日獻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生日禮物,結束了陜西沒有灰口鐵的歷史。

2.5m3,現在聽起來似乎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在當時近乎“空白”的條件下,卻是個了不起的成就,是三秦大地上一聲驚雷,是陜西鋼鐵產業發展的星星之火。當時的生產條件全靠人拉肩扛,架子車是主要的運輸工具,生產效率低、勞動強度大,正如老職工所說:“幾天拉不完一汽車沙子”。

“玩命”的敬業精神

就是在這種艱苦、落后的生產條件下,以“鐵人”賈俊堂為代表的一批鋼鐵前輩們迎難而上,幾個月不回家,吃在礦山、住在礦山,簡陋的住宿環境下他們長時間不能洗澡、換洗衣服,當時的情景用“衣衫襤褸”“蓬頭垢面”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據當時的老干部講,臨近年關的時候,他們去礦山檢查工作,看到這樣的場面當時就落淚了,立即下命令:“生產再緊,也要想辦法安排職工去鎮上洗個澡,一定要大家過個好年”。

關于老前輩們艱苦創業的故事中還有一位姓黨的老人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根據他的講述,當時正當青年的他“爭勝心很強,時間抓的很緊”,有個數據可以形象的說明他的工作效率:當時他所在的崗位一個人月工資是20多元,而他一個月能掙70多元——一個人能干三個人的活。

“素顏”的青春故事

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鋼鐵女工的工作情景是怎樣的呢?一位1969年參加工作的老阿姨以“一雙棉鞋”的故事為我們講述了當時女工們的工作生活狀態:當時都是連隊編制,所以她們的班組叫“破碎排”,25名女工睡一個大通鋪,每天的工作內容就是轉運、破碎焦炭。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早晨,阿姨穿著母親新作的五層底棉鞋上班,結果不到下班鞋底就被磨透了,回到家后母親看著她的棉鞋落淚了,不是心疼棉鞋,而是不知道姑娘吃了多大的苦。

聽了阿姨深情的講述,我突然明白了,原來沒有化妝品的青春故事也可以這樣美麗動人。

“摳門”的消費理念

艱苦的條件、艱難的生活使老前輩們養成了節儉的生活習慣,從不亂花一分錢。據“鐵人”賈俊堂老人講,當時從韓城到廠區3毛錢的車費他都不舍得花,經常步行2個小時上下班。老人的講述不由得勾起了我的回憶,記得1996年自己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正值夏季,酷熱難當,班上有年輕人去買蛋卷(冷飲)的時候給每人帶了一個,有一位老職工竟然不知道怎樣吃,原來他們從來就沒有買過這樣的“奢侈品”,雖然當時一個蛋卷才5毛錢。

這樣“摳門”的消費理念對今天衣食無憂的年輕人來講可能有點難以理解,前輩們也不希望我們再過那樣的苦日子,但是這種節儉的美德和自律的精神卻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

在龍鋼的發展史上,類似這樣發人深省、令人震撼的小故事還很多,追尋著前輩們奮斗的足跡,傾心聆聽鋼鐵的故事,靜下心來去思索、去品味,了解他們的艱辛,體會他們的不易,從他們身上汲取繼續前行的力量,從他們手中接過百年龍鋼的接力棒,放眼長遠,立足當前,走好每一步,我們一定會成功!(龍鋼公司能源檢計量中心 賈育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宁县| 呼伦贝尔市| 赣州市| 司法| 铜鼓县| 泊头市| 盐池县| 修武县| 邮箱| 徐汇区| 安龙县| 汤原县| 盐源县| 乌兰察布市| 化隆| 贵溪市| 武宁县| 黄骅市| 怀柔区| 六安市| 绵阳市| 观塘区| 梅河口市| 屯昌县| 宜兰县| 翁牛特旗| 鄂州市| 青神县| 陇西县| 丰台区| 镇坪县| 托克逊县| 介休市| 桦川县| 沙雅县| 和林格尔县| 东阿县| 潍坊市| 南昌县| 南康市| 佛学|